中国美术学院

CHINA ACADEMY OF ART

社会美术水平考级中心

官方网站

考级动态

潘天寿艺术的孤独与静美

来源: 日期:2017-12-21

今年是艺术巨匠潘天寿诞辰120周年,这位艺术家生前不仅积极从事艺术创作,还从事理论研究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同听听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教授的独家解读,走进潘天寿孤独与静美的艺术世界。

  孤独是一种生命的情绪,任何人都曾有过孤独的时刻。历史上那些声名卓荦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创造力很大部分来自于他们的心灵所普遍存有的生命孤独感,这从哲学层面上强化了他们对自我存在感的追寻和对生命的直觉体悟。本文试图从 “孤独 ” 这一角度,重新审视潘天寿人生和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政治环境偏激,中国传统绘画遭到了太多的责难,也遭遇了太多生存的危机。在传统艺术受到冷遇和批判之时,潘天寿不仅从未动摇过学术之心,而且总是不计个人得失,排除困难,为民族艺术发展争与呼。潘天寿是以孤独的求索来对抗时代和艺术的疯狂,然而最终,他逃离不了这个时代,时代的孤独者最终被时代所吞噬。潘天寿就像他自己的最后一幅作品 《梅月图》中所画的那株老梅,“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当万花都枯萎消败时,只有梅花独自开放。

梅月图 182 cm x 152 cm 1966年 潘天寿纪念馆


  这种永恒的孤独在东方的诗意和美学中,体现为包容量更大的精神特质和心理内涵,它是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超越与自由。在中国绘画中,可用虚净之美表述这样的美学,指的是静观、静气” 或 “静美 ”的创作状态和绘画意境。

  潘天寿读老子《道德经》 曾眉批“强骨、静气” 四字,可见他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绘画美学中的“静美”相当会心。在潘天寿身上,孤独却又坚定地执守和践行,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士人身上涤除玄鉴、空纳万境的佛道精神与经纶天下、济世救人的儒家思想的统一。他作品中雄强的气魄,孤傲的气质,部分就是这种孤独感涵养出来的,其高尚人格的铸成,来自于生命的高度,来自于对人类艺术、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洞察所产生的孤离感。

灵岩涧一角116.7 cm×119.7cm 1955年 中国美术馆  


 秃头僧 94 cm x 172cm 1922年 潘天寿纪念馆

  潘天寿以非凡的勇气和执着精神,以 “ 强骨、静气 ” 作为指针,将民族艺术的风骨和境界推向新的高度。以执守和践行来超越孤独,是一种人生修为,更是出于一种忘我的责任,潘天寿一生为民族艺术发展创新所作的全部努力,即可作如是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