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

CHINA ACADEMY OF ART

社会美术水平考级中心

官方网站

考级动态

搜妙图真 勾画心灵深处“桃花源”

来源:考级中心 日期:2017-09-28

狮子林速写之一 45cm×64cm 纸本水墨 2014年

  狮子林速写之一 45cm×64cm 纸本水墨 2014年

西泠秋意图 146cm×185cm 纸本水墨 2012年

  西泠秋意图 146cm×185cm 纸本水墨 2012年

  张谷旻,1961年生于浙江杭州,先后获得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画系主任,西泠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其作品曾获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获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或省展银奖,为中国文联“97’中国画坛百杰”称号,数十次参加全国学术邀请展、双年展。

  出版有《张谷旻画集》《中国美术家·张谷旻》《中国画领军人物·张谷旻》《张谷旻山水画集》等数十种画集。

  他曾游走于西部荒漠与高原,体察河山的雄浑崇高;他更迷恋于江南山水与园林,体味山川的灵秀淡逸,三十多年来不断“搜妙图真”,画家张谷旻努力地营造着心灵深处的“桃花源”。

  他的画作,有如一首首游移于现实和梦幻之间的“山林弦歌”,壮美润泽,雄秀并蓄,元气淋漓。单单在去年,张谷旻创作或与师友合作为G20峰会创制了数幅山水佳构杰作,如西湖国宾馆会见大厅、金砖五国会议大厅的《西湖早春》,峰会主会场的《万里江山图》,杭州机场接待室的《西泠秋意图》,峰会特展的《西湖秋胜图》,以水墨丹青诗情画意地展示了中国风格和江南韵味。

  钟爱山水 就爱上画山水

  张谷旻生于1961年,长于吴山脚下,西湖边。从小喜欢涂鸦的他,在小学、中学里常常为学校出大批判墙报,“写的画的都是国家大事,能收获同学们羡慕的目光,相当有成就感。”

  1980年,张谷旻进入杭州市美协主办的业余美校学习,“选择山水画,纯粹是对自然的钟爱,对西湖的迷恋。那个时代学画,想法很朴素,压根儿没想以后要成为名家,就是喜欢。”

  当时,山水画任教的有在浙江美院读研究生的卓鹤君和在浙江大学任教的杜高杰两位老师。“卓老师教学严谨,注重临摹;杜老师则鼓励为主,随和宽松。”那时节,美院的孔仲起、童中焘、姚耕云等先生也来上课,都让初入国画学习的张谷旻获益匪浅。

  沉下心来学习了几年后,张谷旻在旁人的鼓动下欲报考浙江美院。“当时我还是忐忑的,虽然自己在这业余美校算是学得好的,但要和面向全国的学子竞争进入美校的区区几个名额,谈何容易!”

  “杭州顶尖,当然在全国都是领先。”杜高杰老师的这一席话,让他豁然开朗:1984年,23岁的张谷旻顺利考入浙江美院中国画系。

  张扬自我 梦想“与众不同”

  上美院不久,张谷旻就遇到了“85美术新思潮”。狂飙突进的新思潮引发了一场视觉革命,艺坛呈现出多元的审美追求,急于“求异”,急于“创新”,大家都不愿意去表现古人的意境,更不愿重复固有的图式。

  虽然在老先生的影响和教学大纲的约束下,临摹和写生的科目没有偏离,张谷旻认真临摹了董源、巨然、范宽、二米、黄公望、倪云林、王蒙、董其昌、龚贤等的作品,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自是在心中梦想着“与众不同”。

  1987年的毕业创作,给了他一个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当年,他平生第一次去了西域。“两个月的经历给了我莫大的震撼,西部山水地质概貌的丰富与雄浑博大,与江南青山绿水的灵秀润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置身其中,看到了人与自然在质朴的生态环境中相互依恋,又相互排斥的严酷,幻想中的景象似乎变得如此真切。”

  之后的五六年间,他十入巴蜀,三赴新疆,常常行走于西域古道、青藏高原。其间,他创作的西部山水画,“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种独特的意境表现,独特的绘画语言。”多年实践,他探索出一种结构模式,把典型景物如城关、楼阁、洞窟等,似以“蒙太奇”手法,安排在辽阔的天空、云烟或群山的背景之中,造成空茫高远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时候的作品,更自我、更有原创性。”他的《都江堰》《西域遗迹》《藏魂》一系列表现西部题材的作品,在国内频频获奖,引起艺术界广泛关注。

  “重返江南” 更感得心应手

  那几年,张谷旻似乎变成了一个西部人。但他从根子里还是一个杭州人,一个江南人。“1994年,我开始回过头检视,静心四顾,发现这些触手可的山水、村落、楼台、庭院、寺庙,原来跟自己更贴近,更有亲切感。”

  原本,他更为熟悉的是宋元以来文人画家的笔墨,那主要由南方画家创造的笔墨方法与笔墨风格。事实上,即使他的西部山水也有江南山水画的因素,空灵、精巧、滋润,所以也有人说那些作品“是南方人画的西部山水”。

  出于探索笔墨的思考以及故土情深的召唤,他致力于表现江南的题材。“后来在美院兼课,常常带学生外出写生。青山碧水,荒郊幽径经画笔写出,身心特别舒畅,仿佛好山林、云雾、流泉在对话。这些常见的景致,正是我理想的心境,并希望观者也随着我的走进那平淡、古旷、寂静、闲逸的情景之中。”

  江南山水,平淡致远。张谷旻更喜江南之春雨,如丝如雾飘扬,尽显迷茫;悠悠烟云在山顶栖息,在山谷飘荡;深处掩映着茅屋亭台,寺院楼阁;近处树木林立,溪水潺潺,芦草丛生,蹊径横延,池塘水波微漾,小舟轻荡。此等情景,似梦、似真,在他脑际回旋,挥之不去。他作起画来,也不像创作西部作品那么苦心经营,而感到得心应手,“画起来很轻松,很自由”。

  对于张谷旻的“重返江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着这样的评说,“从西部回到江南,张谷旻的画法风格高度成熟了。特别像《武夷天游》《溪山疏雨图》等大型作品,其结构的完整与和谐、笔墨的精到与丰富,都超越了西部作品,代表着张谷旻山水创作的新水平。”

  诗情画意 笔墨开创新境

  中国山水画,其诗性与生俱来。“中国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与发端于魏晋的山水诗有相当的关联。”张谷旻说,山水画发展之始就因为士人们的审美与践行,给山水画注入了诗性的追求和境界,使原本为画匠从事的雕虫小技,成为文人们修身养性之道,也成为“澄怀观道”“畅神适意”的修炼方式。

  荆浩认为,“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图真”的本质就是意境表现的物与我之合一,张谷旻说,“搜自然物象之妙,图境界神韵之真。”他继承了20世纪的写生传统,但更注重于笔情墨趣,有意识地在写生中提炼笔墨,传达出自己的气质、学养和内心感受。每年,张谷旻都要出一本“写生”台历,印上一年来的写生精品。

  郎绍君教授非常赞赏张谷旻的写生作品,他评价道,“能厚重也能清逸,厚重也兼空灵,在山水写生(或写生性创作)中能如此自如地运用传统笔墨进行写生,是对现代中国画写生的一个超越。”

  山水画的诗性意境的表达,取决于画家审美、气质、品格、学养、性情与独特的笔墨表现语言。《中国美术报》主编王平说,“张谷旻的作品以清灵秀逸见长,又融入浑厚、深邃的意境,显得清雅厚重,既有宋画的严谨,有兼元画的潇洒。很明显,他的作品很显然在审美品质上,既不同于传统的浙派,也与陆俨少以及他的老师辈拉开了距离。他的作品事实上已经开辟了浙江山水画审美的新境界。其次要强调的是,他的作品体现出了浙江画界‘重传统、重基础、重修养、努力创造’的学术选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