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博取 创始“浙派人物画”
《两个羊羔》
《春》
手稿
《苏州姑娘》
1955年,26岁的周昌谷(1929-1985)的国画作品《两个羊羔》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金奖,由此“浙派人物画”便傲然登场。作为“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周昌谷固本博取,一心专研中国画,吸取西画艺术,用色大胆而丰富,创作出纯情至美写意的人物画,并以诗书画及金石艺术全才留名于中国美术史。
三位宗师 是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老师
周昌谷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是乐清雁荡山一带有名的医生,伯父周李光为同盟会会员,在辛亥革命后曾任杭县知事,现在的西泠印社题襟馆内还陈列着他的刻像。家有良田,出生地主之家,但周昌谷晚年说自己继承了父亲的“书呆子”读书写字的文人性格,也继承了母亲的朴实倔强的山民性格,是“山野中的文人,文人中的山野之人”。
由于从小就喜欢书画,1948年,从师范毕业在绍兴乡下教了三年小学后,周昌谷与堂弟周昌米一起到杭州报考国立艺专,双双被录取,成为“新征途的起点”。周昌谷以第十八名考入艺专,本属不错,而他生性追求高远,深感基础薄弱,在校发奋用功。他一直对能亲聆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三位大师的教诲而深感荣幸,备加珍惜。
最开始,周昌谷对西方绘画颇感新鲜,翻阅了许多西洋画册,极为钟情林风眠的绘画,“林先生的画中西合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富有创造性”,“他不是理论家,也不过问政治,他是纯粹的艺术家。”在离杭最后的两年中,林风眠担任周昌谷班级的素描老师。由于周昌谷勤学善思,素描功底超群,林风眠常常以其作业为示范,同学们便称其为“素描大王”“石膏大王”。在林风眠的影响下,周昌谷认识到,艺术追求真善美,抒情是艺术主要的特点,艺术需要个性,并要倾尽毕生之力。
周昌谷也深爱黄宾虹的艺术。那时,黄先生从北京返回杭州任教已85岁,自是很少到学校了。周昌谷也只看到过三次黄先生作画,平日里学习他的画论和技法,在徐渭“视之真放实精微”的草书点画的笔墨基础上,他把黄宾虹说的八种墨法重新组合简化为四种方法:一是预制法,预先调配三个到五个明度层次不同的墨汁分别放在几个容器里备用,是谓浓墨淡墨;二是叠加法,趁湿叠加是谓破墨,完全干后叠加是谓积墨;三是干湿法,是谓焦墨泼墨;四是用水法,是谓宿墨渍墨。在后来的创作中,他不断以此为法,感到“技巧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周昌谷曾说,“我的老师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他与潘天寿长时间直接相处,受其影响也最大,受益也最多。“潘先生的画,纯是从八大、青藤一路下来,是一个吸收八大而不为八大所囿的画家。以方来代八大和吴昌硕之圆,画面表现强硬结倔,笔墨的工夫极深,他是文人画的继承者。”潘天寿也毫不吝啬地喜爱这位弟子,他说,“我一生中只教到过两个有才华的学生。一个是郑祖纬,一个是周昌谷。”
“我努力一辈子,如有他们十分之一的成就,也就不虚此生了。”正是周昌谷的谦虚好学,助他逐渐在近代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两个羊羔》 他的技艺达到高水准的完美
《两个羊羔》是公认的“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之作,是周昌谷作为研究生到西北考察后的创作。那是1954年,为了培养彩墨画教师,考虑到传统人物画写实能力不足,中央美术学院与华东分院便联合组织师生到敦煌考察临摹壁画。一共有十一人,包括教师叶浅予、邓白、李震坚,研究生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有意思的是,其中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后来都被称为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
敦煌壁画对周昌谷的震撼巨大,他绝没想到传统艺术竟然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在三个月的考察临摹中,始终热情如初,临了“天龙八部”“大迦叶”等,特别喜欢敦煌壁画的色彩绚丽,结构圆满的盛唐风格。敦煌临摹考察后,周昌谷随叶浅予到甘南藏区采风写生。
六个月的西北之行,回到杭州,周昌谷就创作了一批表现藏区少数民族风情的现代人物画——《两个羊羔》《在草地上》《旭日》《牧笛》和《藏区集市》等。
当然其中最成功的当数《两个羊羔》。画中一位藏族少女俯倚在围栏上,手拈着小草放在嘴边,赤脚交叠,深情地注视着两只新生的小羊羔,背景则是大片的羊群。书法意味的线条造像,水墨淡彩,大片留白,充满浓郁的藏区风情。
《两个羊羔》获得了大力倡导现代人物画的美院领导和不断呼吁维护民族传统的老国画家们的一致肯定和推荐,同时,那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细节描写,也得到了各国专家评委和普通观众的普遍赞赏。于是,《两个羊羔》当之无愧地在华沙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艺术品走向世界后第一次获得的国际荣誉,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同时也被看做是浙派现代人物画的第一块奠基石。
著名人物画家吴永良曾这样评论《两个羊羔》,“从学术上讲,内容、情感、造型、笔墨、章法,既有传统又有时代感,很新,很完美,简直无可挑剔,达到一种高水准的完美,当时没有任何人达到他的水准,至今也少有人画得如此完美。”
通艺全才 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华章
著名人物画家吴山明曾说,《两个羊羔》的获奖,为浙派人物画在全国的影响点亮了第一盏灯。他说,昌谷老师在传统绘画上,不管是人物还是花鸟都很出色,特别是书法,用功很深,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昌谷老师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基于对传统理念与笔墨的深刻理解,有艺术语言的个性追求,用色大胆,直接用原色纯色。尤其是色墨混用,在他手里更显得不同凡响,画面洋溢着鲜活而生动之气。
周昌谷常常借着进修,踏遍青山绿水,游历写生,获得艺术创作之丰收。他并没有因为《两个羊羔》的成功而自满,他说他要更加用功,在潘天寿把山水和花卉结合创立山水花卉画的启发下,开始尝试在画面上把人物和花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写意花卉植物只是作为人物背景以烘托气氛,如《苏州姑娘》《种粟者》等。十多年后,他画面上的花卉和人物几乎平分秋色,甚至一些作品中花卉占据了画幅的绝大部分,人物反而成了背景,如《丛花》《采莲图》和《菊》等。这种开创性的花卉与人物相结合的新国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受赠者无不视之为至宝珍而藏之。
身为写实派人物画家,周昌谷后来又从写意的角度来思考创作,并拓宽写意人物画的色彩模式。他说,“西洋的现代艺术和祖国的文人画二者对我影响是最深的”,他认为,中国意笔人物画要以“意”为主,一定要在民族化基础上进行,复古不是创新,“印象派”“表现派”等可以研究、吸取,但这些不能作为中国画的创新标准。
他明确地提出“工笔重彩的色彩可以吸收,工笔重彩的用笔可以改变”的主张,还主张借鉴西画诸流派的色彩知识和艺术实践经验,“去芜存精,使意笔人物画在水墨淡彩之外,别开生面,丰富起来,发展出一条新的道路。”
现在能见到的周昌谷的画作,不但涵盖传统写意画习见的水墨、浅绛、青绿和丹青模式,而且还有淡墨重彩、重墨重彩、满幅全彩等模式,新旧模式混合,异彩纷呈,完全打破了写意中国画以往清烟淡彩水墨为上的旧程式。
周昌谷一贯重视书法的修炼,“我从来没有打算自己做一个书法家,因为喜爱国画才旁及书法的。写字可以锻炼加强笔力,画上题字,字难看了也不行,所以重视书法。”他将篆草结合,巧妙独创出他特有的“蚓书”,用笔取篆书的圆笔中锋,转折圆浑,笔力强劲,结体用狂草,奔放开张,因而在题画中,他的字犹如龙蛇腾跃,曲折盘旋,点画铿锵,金声玉振,字画相得益彰。
周昌谷因病于57岁过早辞世,而他一生都经历着时代的巨变,静心创作的年月寥寥无几。他磨难一生,而笔下的人物、花卉却是鲜艳美好,阳光灿烂。在听说其故乡雁荡山为之建设纪念馆后,著名画家陆俨少书写条幅称,“人杰地灵,足为名山增色。”周昌谷以手中的画笔,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