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在铜场举办的雕塑展35位美院学子展现“未知向量”
2017年12月07日上午,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学生作品年展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铜场”开幕。在这个展览上,你不仅可以看到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作品,还能从巧思妙用的技法中捕捉美院学子的所思所察。
本次展览以“未知向量”为主题,象征前路未知但已有方向的青年艺术学子。此次共展出来自35位艺术家的40余件作品,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成立后第一次面向全院的展览。与往年专注雕塑作品的展出不同,今年的展览全新升级,征集范围更广,由学生自选改为导师精选推荐。展品包括雕塑作品、纤维艺术、实体装置、实验影像等。
“我们的雕塑展已经办了十几届,但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在铜场办。当时我们在起名字的时候,最早这里是叫‘铜厂’,工厂的厂,但我给了一个建议,把这个‘厂’字变为‘场’,场所的场。这个‘场’当然不是说公共场所,说的就是我们这个文化空间,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场域里,我们的学生可以营造自己心里的场域。”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表示,虽然这次的作品分别来自雕塑系、纤维艺术系、公共艺术系,但这些作品放置在一个空间后仍然非常和谐,因为“学生的心境、意念是和谐的”。
具象雕塑工作室祝微的作品《脑子里有》是一个缺了半个脑壳的脑袋。整体抽象出来的女体看不出表情,脑袋被切走的上半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立着的酒瓶、倒下的口红和一罐化妆品。“有一段时间我脑子里想的都是喝酒、买化妆品,这件作品代表我那一时期的状态。”祝微在作品介绍上这么写道。
同样将生活融入作品的还有东方性雕塑工作室刘泠杉创作的《年记系列》。戴着帽子的小姑娘双眼眺望远方,从侧面看,她的腋下夹着一只展翅的小鸟,但从正面看就会发现,这只小鸟是从她的身体内飞出的。刘泠杉告诉记者,“我每年都会用作品‘留下一个自己’,今年的这件作品,里头的这只小鸟其实是我养的,但现在它已经去世了。”
艺工黄妍的作品《???》则更显哲学意味。一架不停地左右摇摆的天平中央,一具骷髅骨架静坐沉思,安置整个天平的则是一面透亮的镜子,从镜子中可以看到整个装置。我们一直不断面对问题,面对选择,面对摇摆不定的自己,“我是谁”与“谁是我”是关于本我的思考,也是作品想要表现的循环反复的思辨过程。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书记龙翔说,最近,他们学院正在接受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学院提出,要用自己的尺子来丈量自己。“这一点,今天在这个展厅当中,也有体现。”来自跨界雕塑工作室章献的《形体练习》,安置在长凳上的长尺不断地鞭打、扭动。灯管、垫子等元素的应用也令人深思。龙翔坦言,“在这么多作品中,我们的学生将亲身体验与时代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对教学最后成果呈现的最好方式。”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11日。